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银酒杯纯银,以及银酒杯999纯银正品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色银、925银、泰银……银饰种类那么多,都能养人吗?
自古以来,白银就是富贵的象征,而且在中国白银具有辟邪杀毒的功效。现在很多保健型的服饰都会有添加银离子来达到活血作用。直接佩戴银饰对身体也有好处哦。
有句话叫做"穿金不如戴银",说的就是银饰有养人的功效。不过其实金银都能养人,只不过黄金太贵,银饰相对来说更加实惠,而且还漂亮,所以民间很多使用银饰的。
说到银,大家第一反应是不是就是它的试毒功效,看来电视剧和武侠小说的影响真的是深入人心啊。其实银针只能试砒霜或含硫元素的毒。
又有人说,佩戴银饰能知道人的身体状况,这种说法其实也没有科学依据,因为银即便不佩戴,也会跟空气中的硫元素反应变黑的。
不过银饰具备的养生功能也是实实在在的。
杀菌消炎
简单来说,银中的银离子具有杀菌的作用。这是因为很多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维持生命体征主要依靠"蛋白酶"这个东西,而银离子恰恰能够改变"蛋白酶"中酶的活性,导致细菌的"保护壳"破坏,就会无法代谢、繁殖,最后死亡,这样就灭菌了。
女性穿耳洞的都知道,穿过耳洞先要佩戴银耳饰,因为伤口遭遇细菌就容易发炎,而银能杀菌,就可以保护伤口的健康环境,避免发炎,尽快愈合。
净化水质
理解了银能杀菌的原理,净化水质也就说得通了。而且过去的人总喜欢用银制的酒杯喝酒,是因为银离子和酒精的调和作用,让酒喝起来更加香醇。
去湿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银具有"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的功效,外用时,针灸治疗所用的就是银针,针与穴位治疗的结合达到良好的去除风湿疗效。
防腐保鲜
银离子杀菌,所以用银饰打造的器皿,被用于盛放食物,以达到很好的保鲜和防腐功效。蒙古牧民就非常喜欢用银器盛放鲜牛奶,一方面能够杀死鲜牛奶中的细菌,一方面能补充人体银元素。
科普:假银 = 毒药
你以为银饰便宜就没有造假吗?不仅有,而且所用来造假的材料只会更低劣,甚至含有大量的铅、铬,轻会引发皮肤过敏,重的损害心脏、肝脏健康,危及生命!
包银:底料采用其他金属,只有表面裹覆一层薄薄的银;
镀银:通常以铜合金为材料,只在表面镀一层银;
"夹心"银:这种银毒性最大,内部包含的通常都是有害金属,比如铬、镉等,同样只在表面覆银。
银饰种类多,你都知道吗?
市面上出售的银往往被称为925银、泰银、藏银……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其实这主要和银含量有关。
足银:含银99.999%
足银,又称纹银、纯银,虽然说是纯,不过以现有的科学能力,能提炼出来的最高纯度是99.999%以上,距离100%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纯银成色纯度不低于99.6%才能叫做纯银,而低于这个级别,在99%以上的称足银,质地很软。
色银:含银98%、92.5%、80%
色银,又叫做次银,比较常见,是在纯银、足银中,加入少量类似金属,比如铜。这样制作出来的银,虽然纯度没有那么高了,但是质地更坚硬,同时又保留银的延展性,还能改善氧化变黑的问题。
色银的含银度常见的有三种:
98银(980S):含银98%。质地稍硬,多用于于制作保值性首饰。
925银(925S):含银92.5%。有硬度,有韧性,通常用于制作戒指、别针、发夹等,而且便于镶嵌宝石。如果表面又镀了银,就是白金,否侧就称"素银"。
80银(800S):含银80%。银硬度大,弹性好,适宜制作手铃、领夹、帽花、茶餐具等。
泰银:含银92.5%
又称"乌银",概念上的925纯银,和色银的925银区别在于,泰银是在银饰上融合银、硫混合物,以玻璃质状态形成覆盖层制成,有旧复古的风格。其中银的纯度除了92.5%,也有99%、99.9%,只是纯度高的比较少。
泰银最早源自于泰国,优势是能保持长期不变色,表面硬度大,有着别具一格的粗犷和古朴。
苗银:含银40%
苗银来自于苗族,是苗族特有的一种银金属,银含量比较有限,只有约40%,主要成分为白铜或黄铜,通过电镀、加蜡、上色的工艺处理,形成颇具特色的贵州苗银饰品,但是在价格上则比较低,而且现在市面上的很多苗银几乎不含什么银了。
藏银:含银30%
藏银的含银量就更少了,仅有30%左右,属于一种合金,和苗银一样,现在市场上的藏银也几乎不含银了,只是镍、白铜合金工艺品。
传统藏饰也不乏纯银制品,做工精致,亮度远高于藏银。但是藏银之所以为人喜爱,又恰恰因为它暗淡的色泽,和泰银一样的古旧、古朴感,质朴中彰显高贵。而且传统藏饰镶嵌工艺高超,常常会嵌以红珊瑚、玛瑙、绿松石等。
科普:18KGP、23KGP是什么
所谓的18KGP、23KGP,其实是合金仿真首饰的标志。其中的K,代表含金/银量,GP是英文Gold Plape的缩写,商业上俗称锻压金。
18KGP就是指其镀或包金/银层为18K金/银,含金/银量是75%;
23KGP则是指其镀或包金/银层为23K金/银,含金/银量是95%.
所以有这种标志的首饰,都是包金/银或镀金/银制品,实质是铜,都不是真金银,只是合成品、仿制品。
银饰变黑很常见,改头换面有妙招
牙膏:银饰漂亮,但最头疼的就是变黑,不严重的我们通常就用牙膏解决了,但是会使银饰便面花纹变浅,所以工艺银就不建议了;
可乐浸泡:将银饰放入可乐中浸泡12小时,取出清水冲洗,就能使银饰焕然如新!适合工艺银,项链、手链、或镂空首饰,能够清理缝隙中的脏污和变黑,除了可乐,其他碳酸饮料也可以;
擦银布和洗银液:有专门的洗银液,可以快速洗去银表面的黑色。但如果银饰上镶嵌了碧玺、水晶之类的宝石,就不要用洗银液了,会腐蚀的;
最后就是经常养护,擦一擦洗一洗,避开各种洗浴用品、硫磺皂,也不能戴去泡温泉,这些里面都含有硫元素,黑过头也可能救不回来。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汉代青铜染器:古人的“火锅料碗”
汉代青铜染器 图片由许昌博物馆提供
“秋风起,贴秋膘。”随着天气转凉,又到了吃火锅的好时节。你知道吗?吃火锅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吃火锅可能比现代人还要讲究。在许昌博物馆,陈列着一件汉代的青铜染器。看到这个名字,你的脑海中是不是冒出一连串大大的问号:“染器是染衣服、布匹的器具吗?和吃火锅有什么关系……”
“‘染’在古代有调味料的意思,染器是一种古代餐具,用来加热蘸汁(古代主要是酱料)的器具。”许昌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也就是说,染器是自带加热功能的蘸料碟,脑补一下,古人吃火锅的场面是不是顿时变得“高大上”了?
汉代青铜染器美观实用
许昌博物馆展出的这件汉代青铜染器长19.4厘米,宽13厘米,高14.5厘米,椭圆形的耳杯线条简洁流畅,底座可见镂空的花纹,造型美观大气。
陈文利说,青铜染器通常由盘、炉和耳杯三部分组成。类似的器物在湖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河北、四川等地均有出土,时间都属于汉代,表明这种器具在历史上流行的时间虽不算太长,地域分布却很广,是一种在汉代被广泛使用的器具。
对这类器物的名称和用途,有学者认为它是用于温热肉羹的,因此称之为“烹炉”;因炉上的耳杯同西汉时期通用的酒杯形状一致,也有人称之为“温酒炉”;还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室内陈列用品,作熏香之用,定名为“熏炉”;因为有的器物上有带“染”字的铭文,有学者甚至认为这种炉具是汉代贵族家庭染丝帛所用的器具……
这种染器在汉代上层贵族阶级中十分流行,有的为炉和杯两件组合,讲究的还要在染炉底下加一个接炭火灰烬的承盘。比如,海昏侯墓出土的一套染炉就由耳杯、炭炉和底盘三部分组成,制作精美,非常讲究。那么,染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据文物专家孙机先生分析,这种组合成套的青铜器应该是一种饮食器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染器上有“清河食官”铭文,说明该器具归典膳的食官掌管,其用途非染色。“清河食官”铜染器是位于今山东、河北一带的西汉时期清河国的食具。古人把调味品叫“染”。《吕氏春秋》记载,“染,豉酱也”,染杯中盛放的主要是以酱、盐为主的调味品。铜染器下面配的炉子,则是为了加热酱料。
就餐时面前摆放着自带加热功能的蘸料碟,不得不说,古人在饮食方面真的是挺讲究的。
小小染器见证古人的“分餐制”
秦汉以来,高度的中央集权为实现大一统创造了政治保障,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民带来生活上的富足。人民安居乐业,青铜食器不仅出现在宗庙祭祀中,也是宴席上的常见器具。
“染器的盛行,与当时人们的饮食习惯有关。”陈文利说。汉代人食肉有种特别的烹饪方法“濡”。濡肉分为两步:首先把肉煮熟,在煮时不加调料,类似白煮肉。之后再把肉放入染器内蘸上调料食用。染器相当于现在吃火锅之前调制的料碗。不同于现在料碗里放些蒜泥、香油等,用以冷却刚出锅的肉食,便于大快朵颐,汉代人习惯用较烫的调料,所以须用染炉不断地给调料加温。
如今,火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尤其是天冷的时候,与家人和朋友围坐在一起,桌子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大家边聊边吃,气氛热烈而融洽。
陈文利说,染器流行的时候,人们实行的是“分餐制”,就餐的形式和今天人们“围炉而坐”吃火锅的形式有所不同,有点儿类似于“一人一锅”的小火锅。
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分餐制。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从考古视角介绍说,分餐制在中国的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代。
古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小食案,案上放着食具,一人一案。西周时期的贵族们会按礼仪分开落座、分开进食。
“筵席”正是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对设席之法,《周礼》有明确记载:“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和席都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长、席短。《周礼》中记载,从天子到士人,所用餐具和餐桌礼仪均有不同。每个阶级有严格的餐具数量规定,超过数量就会被视为挑战制度,意欲造反。
随着周王朝权力没落、“礼崩乐坏”,人们对餐具数量和规格不那么讲究了,但根据大量考古发现,汉代上流社会依旧在实行这种分餐制,并且食案配套的餐具依然颇为精细。
考古发现的汉墓壁画及画像石砖等实物和绘画资料,可以见到古代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分餐制场景。
染器为何“昙花一现”
染器下半部分为炉,上半部分为耳杯,这样的组合总会让人联想起火锅。目前出土的汉代青铜染器体量都比较小,整套染器加起来高度通常只有十几厘米,宴饮时,大家一人一炉,随涮随“染”,是不是很讲究?
火锅历史悠久,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出土的一件分格鼎,证明墓主西汉江都王刘非已经吃上了“鸳鸯火锅”。这个鼎很别致,分五格,可分别放入不同的食材,保证了食材之间不会串味儿,与现在的九宫格火锅异曲同工。刘非很会吃火锅,在分格鼎旁边还出土了两套染器。可以想象到他带着一家老小,围坐一起吃着火锅,把酒言欢的场景。
提到分格鼎,就又要提一下三国时代魏文帝的五熟釜。据《三国志·魏书·钟繇传》记载,五熟釜由魏文帝曹丕亲自设计制作,用来宴请相国钟繇。五熟釜和分格鼎差不多,就是将其分为5个区域,并放以不同的汤料。
曹丕还写信给钟繇:“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意思是说,黄帝有三鼎,周代有九鼎,但都是一锅一个味儿,哪比得上我这个五味俱全?
在唐代,火锅通常被称为暖炉。到了辽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涮火锅”。1984年,人们在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敖汉旗康营子一座辽墓甬道中,发现了壁画。其中一幅壁画中,三个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席地而坐,中间一个人正在调拨着火锅,火锅旁边一只三足容器内盛着满满的肉和已清洗干净的待用食材,桌上还有两只盛放佐料的小碗。
在所有朝代中,喜欢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代人。在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在清宫中被称为热锅,其质地有陶瓷、纯银、银镀金、铜、锡、铁数种。
时至今日,火锅已经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大众化美食,作为火锅曾经的“黄金搭档”,染器为何“昙花一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呢?在汉代,火锅是贵族们聚会、宴饮的美食,随着时代的发展,火锅逐渐走上普通人的餐桌,大众吃火锅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染器这种“高大上”的器具,也逐渐被淘汰了。
无论是古代贵族的宴饮,还是普通人的一日三餐,餐具青铜染器见证着饮食文化的历史,也记录着真实的烟火人间。(来源:许昌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