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液收集系统唐小米和y液香水收集系统

发布时间:

“2011年4月,在山西省柳林县锄沟村,人们发现了一些非常奇特的砖窑洞。这些被当地人称为“唐窑”的砖窑洞,在锄沟村竟然有不下百孔,且大多数仍有人居住!这些“唐窑”真是唐代建造的吗……。”这是央视《探索发现》栏目专题节目【锄沟唐窑】的开场白。

12月20日,柳林县中学教师张生祥告诉小编,他所在的柳林县《锄沟村志》编辑委员会对锄沟村古窑洞的考古研究受到央视关注,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制作组专程来柳林采访。10月30日夜,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锄沟唐窑】,对锄沟村古窑洞历史进行了揭秘。对此,《锄沟村志》编辑委员全体成员都倍感荣光。

张生祥说,锄沟唐窑承载了当年的历史记忆,虽近千年不倒,但随着风雨侵袭,年久失修等问题的接踵而至。它们最终或许坍塌荒芜。但张生祥对未来满怀信心。锄沟唐窑能从岁月凋零的命运中脱身,重新焕发出自己的生机与活力。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锄沟唐窑】(缩写):黄河东岸的柳林,是一座古老的县城,清末民初时,因物贸繁盛,享有小北京的美誉。柳林三镇,锄沟最古。2011年4月,锄沟村村委会成立了《锄沟村志》编辑委员会,全面负责《锄沟村志》编写及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保护工作。柳林县中学教师张生祥,是《锄沟村志》编辑委员会成员之一。

张生祥一行逐户调查和搜集资料时发现,村里有一些非常奇特的砖窑洞,当地人把它叫唐窑,又宽又深。普通的窑洞先起直墙,然后拱券合顶,唐窑不起直墙,就地拱券合顶,跨度达6米多,普通窑洞呢,才3米多宽。

张生祥惊讶的是,这些被称作唐窑的砖窑洞,在锄沟村里居然不下百孔。在柳林县域,像锄沟村这种唐窑,没有见到另外一个村子里面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建筑,是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和南禅寺,锄沟村唐窑真是唐代的话,它在中国的地位,那了不得。

为了进一步搞清锄沟村古砖窑的历史,2011年10月,村志编写小组采集一些古砖窑的建筑构件样品,随后寄到有关机构进行碳-14和热释光年代检测。

2012年春天,兰州大学、北京大学的鉴定结果陆续地出来了。一个鉴定结果距今1045年,一个是距今1060年,那是一千多年前啊。这个结果在张生祥他们看来,锄沟唐窑之称,绝非空穴来风。

有关检测结果出来后,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但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对于保护、开发、利用唐窑文化遗产的热情并不高。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呢?难道是因为研究做的不细致吗?此后从2013年到2014年,村志编写小组成员不辞辛苦,跑遍了锄沟村的每个户头院落,特别是针对村里所有的唐窑,更是细致地实地勘察,认真记录,入户详访。

86岁的杨大清家的窑洞,住了好几代了,室内保存得极其好,跨度很大,有6米多。“孩子成家后,都搬出去住新房了,如今只有她一个人住。窑洞养人,冬暖夏凉,住着非常舒服,自己不可能搬出去,因为这里才是自己的根。”杨大清老人说。

锄沟村古砖窑的窑口门脸部分,都经过改造,大多数内部,也进行了装修,但它们墙壁呈圆弧形,就地拱券的建筑特点,仍然明显。这里的砖窑建筑技术不仅精湛,而且材料坚固耐用,每块砖石,也较一般常见的机器砖宽大,重约10公斤,敲击起来时,会发出像金属一样的脆响。

在跑遍全村调查统计的基础之上,村志编写小组将所有窑洞的现存分布情况,绘制成图。已过古稀之年的杜树桂,曾任锄沟村委委员,是村志编写小组的顾问。村里的每一件大事儿,都积极主动参与,是村里的活地图。不久,张生祥,杜树桂,根据挨家挨户的实地走访和统计调查,把一孔一孔的窑洞绘制成锄沟村古窑洞分布图。同时,对全村上百孔的窑洞,逐一进行了编号。

编号是从整个锄沟村的古代砖窑洞来编的,包括现存的,还有包括以前毁掉的那些窑洞,包括唐宋时期的和明清时期的。所有的这些窑洞,合在一起有六百多孔,大概就是300孔明清的,300孔唐窑。

2015年,村志编写小组完成了《锄沟唐窑调查实录》一书。2016年初,张生祥与县文物局,把刚刚完成的《锄沟唐窑调查实录》送往山西省文物局。令张生祥意想不到的是,不久,山西文物局的两拨专家都来到锄沟实地考察。

两拨专家,一拨考古研究所,一拨古建研究所。但是,专家们考察结束后仍对锄沟唐窑年代存有怀疑。张生祥不服气,他认为兰州大学、北京大学做的鉴定也是非常科学的合理。唐窑啊!它贵就贵在这个“唐”字。许多游客啊,就是冲着这个唐而来的。它究竟是不是唐代呢?确实需要一个科技的考古权威的部门来给它定义。

2016年5月,执着的张生祥前往北京,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代表锄沟村邀请专家,在合适的时候,去柳林县考察锄沟唐窑。两个月后,2016年7月28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研究员为首的五位专家,来到柳林县锄沟村实地考察。来这里考察的专家其实就是奔着一个唐字而来。考察期间,专家们深入锄沟村的大街小巷,挨门逐户,就这里古窑洞建筑群的建筑风格、保存现状和历史背景等方面,做了深入调查,并就窑洞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了走访和交流。

“专家进行了两天的考察。他们觉得这东西非常重要,应该加强保护,甚至去申遗。但是呢?他们也觉得缺少一个环节,就是进行专业的科技考古,需要做碳14的鉴定和热释光的鉴定,需要一个比较权威的科技专业的一个考古。”张生祥回忆说。

2017年1月4日。朱岩石教授带领擅长汉唐考古和科技考古的两位博士,再次来到锄沟村。他们当天就带上工具,选取了五个院落,六个窑洞,亲自动手采样,收集了十几个样品。

朱岩石教授这次做碳14鉴定呢,取的样,跟村志编写小组以前取的样是不同的。村志编写小组取样是取石灰,朱岩石教授取的是窑背上垫的土,土样。然后在土里边经过浮选以后,才能找到里边的那些有机物。以前那些植物,那种颗粒,用那个有机质来做碳14更准确。朱岩石选的做热释光的样品,也跟村志编写小组以前的也有一定的区别。村志编写小组以前取的那种做热释光,主要是用砖。朱岩石不仅取了些砖样,还取了砖与砖之间夹的瓷片。

2018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取样检测报告终于寄到了锄沟村村委会。这一次鉴定,分别在美国贝塔实验室进行碳14检测,在上海博物馆对陶瓷样进行热释光检测。张生祥在翻看这本检测报告说明时,他最为关心的是报告中的一组组检测数据。

1070年、900多年、800多年、900多年,最晚的有一个六百多年……一共12个数据。张生祥看了那些数据后,非常兴奋。因为它跟村志编写小组第一次做的那个数据,基本吻合。最后,检测报告写道:“尽管经过此次踏查、采样和检测,涉及的五个院落六个窑洞均不是唐代营建的。但锄沟古砖窑建筑群作为不可移动文物仍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这些年在鉴定锄沟古砖窑群年代的过程中,张生祥他们也一直在探寻。这些不起直墙,近似半圆,宽敞明亮,坚固结实的古砖窑洞,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在这些年调查过程中,张生祥经常在坍塌的唐窑窑背部,发现不少铸造的坩埚。以前有人还发现不少陶瓷器具及其遗迹。所以他们怀疑这些古砖窑,最初可能是陶瓷加工作坊。

“在窑背上发现了这种类似的坩埚,很多的,说明当时的铸造业相当发达,要不不会有这么多,在建造唐窑的时候,就用它来垫窑背,说明当时的铸造业是很发达的。”张生祥说。

锄沟村现存的真际楼,楼里面有一块1557年的古碑,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曩之居此镇者,产不止于农,固为陶者有余,舍乃有兹乐也。“‘曩之居此镇者’也就是过去居住在这个镇的人。他们产不止于农,他们从事的产业,不仅仅是农业,做陶瓷的人相当地多。正因为他们做陶瓷,做这些铸造呀,这些产业比较繁荣。所以“舍乃有兹乐也”,所以才这么繁荣,这么幸福快乐。可见这个锄沟在16世纪的那个时候,人们都感叹它的古老。”张生祥说。

锄沟唐窑承载着丰富的陶瓷文化,《柳林县志》也有记载。2019年末,《锄沟村志》的编审基本完成付梓刊印。但是,张生祥对锄沟唐窑的调查,仍在继续。

来源:科技日报

图集

在进博会期间,除了仿生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硬核”智能科技,AI美妆顾问、虚拟化妆师以及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定制护肤品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近年来,在图像、影像及语音识别等领域大放异彩的人工智能也开始逐渐渗透到美妆行业,市场显示,由人工智能配制的香水在消费者中获得良好反馈。

“配制香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原料、工艺、用户、市场等诸多因素,在浩如烟海的参数空间中搜索对路的方案工作量巨大,仅仅依赖人工经验很难穷举所有可行方案,很可能会错过最受市场和用户欢迎的最佳解。”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孙哲南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AI调香不依靠香味判断放香料顺序

“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感知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其视觉、听觉、触觉,而嗅觉也是很有价值的方向,目前已经有科研人员在研究气味传感器以及其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孙哲南说。

此前,IBM公司制造了一个人工智能香水学徒——Philyra。Philyra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工智能,它能研究现有的香水配方并将其成分对比分析,研究出新的香水配方。Philyra还能获取香水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畅销地的受欢迎程度,结合大数据算法后,Philyra将输出一个新的香水配方,该配方在预定的目标人群中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孙哲南解释,与需要几十年时间训练嗅觉的调香师不同,人工智能不依靠嗅觉制作香水。AI调香利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和学习香水的配方、原料、历史销售数据和行业趋势等信息来预测人类的喜好,从而创造出针对目标人群的新香水配方。

调香大师大卫·阿佩尔跟Philyra做过一场实验:由Philyra完全主导制造的一款香水为A款;B款则是Philyra制造为主,调香师作为辅助修改;C款由调香师做主导,Philyra做辅助。三款香水完成后投入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由人工智能完全主导创造的A款香水。

“与人工制香相比,AI制香不依靠香味判断放香料顺序,而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后定制调配方式,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调香思维的方法;AI香水不会受到个人偏好、经验、文化偏见的影响,而是对嗅觉感官进行数字量化,探索更多有创造力的成分组合和配方公式;AI香水凭借其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快速计算出最受目标客户喜爱的香料配方,缩短了香水研发周期。”孙哲南指出。

还应用于智能医疗美容、发型设计等场景

根据欧睿咨询预测,2019—2023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将维持8.3%的复合增速。面对持续壮大的化妆品消费市场和科学护肤、功能护肤等概念的普及,各大美妆护肤商家也在积极使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出更符合消费者个人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带来更周全的产品体验。

孙哲南表示,除了调制香水,人工智能还应用于智能医疗美容、发型设计、虚拟试妆、定制护肤品、皮肤诊断等众多场景。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孙哲南研究员和赫然研究员团队在人脸图像编辑以及美妆、医美、娱乐等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

例如,他们在2019年IEEE国际计算机与模式识别会议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域的人脸年龄变换技术,可以预测面容随年龄的变化情况,该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护肤产品的个性化推荐;他们在2020年提出的一种基于样本重要性采样的人脸属性编辑技术可以对人脸肤色、发色、添加或去除眼镜等属性进行编辑,并且可以应用于美容美发行业的妆容造型设计,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和参考;在2020年提出的一种基于参考图像的人脸组成编辑技术可以对人脸五官形状进行操纵,并辅助医学美容,通过整形和创伤修复手术的术前预断给予医生和患者更多指导,制定更加科学的美容方案。

“人工智能在美妆医美行业的应用技术为企业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客服效率,为消费者选购产品带来了便捷、周全的用户体验。”孙哲南说。

孙哲南指出,从目前的应用上说,个性化定制护肤系统可以让每个用户拥有专属的护肤美容师,利用人脸识别和人脸分析技术对用户提供的照片进行分析并评估其肌肤状况,再利用推荐算法从现有产品中选出最适合的产品进行推荐;人脸美丽评价系统为医疗美容提供了较有价值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辅助医院进行美容整形,利用检测出的数据与标准美丽模型相对比,给整容者提供各部分改进的最佳方案;AR智能试妆利用人脸识别和虚拟妆容渲染算法,实现不同品牌不同颜色的产品在脸上的妆容效果,降低了试妆成本,扩充了美妆零售终端,满足快时尚需求。

对于审美标准,人和机器会相互影响

对于美的认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量化和形成标准,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还是有章可循,例如倾国倾城的美人还是可以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可。

“人工智能对美的认识需要大数据的训练,目前人工智能对美丽面孔的定义和颜值打分离不开人类的有监督数据标记,因为人工智能对美本身是没有理解力的,它对美的把握取决于它所学习的人脸数据和人为定义、量化美的标签数据集。”孙哲南说。

大卫·阿佩尔就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威胁而是需要合作的对象,机器没有多余的感情与偏见,可以显著提升人类的创造力,提供最新颖的算法。

此前,CARTO人工智能调香系统在知名香水公司Givaudan产生,该系统使用了IBM公司收集的气味图鉴,希望香料能在配方中将嗅觉性能最大化。

再比如,资生堂Optune个性化定制护肤系统由智能手机应用程序Optune App和专用机器Optune zero组成。Optune App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分析用户拍摄的照片来展示用户的肌肤状况(肤质、毛孔、含水量等),并通过云将数据发送到Optune Zero,后者根据算法从现有产品中选出最适合的精华和保湿产品组合,并直接从机器中生产。

“为了消除人工智能对人类审美的偏好性,训练算法采用的数据应尽可能全面、多样化,综合多维度、多角度的标准进行学习。但是也不排除自主进化智能对美丽人物和事物有无监督的发现能力,例如机器可能自动搜索得到大众关注的明星照片来自主学习审美标准。”孙哲南说。

在孙哲南看来,随着人工智能在美妆行业的应用落地,对于审美标准,人和机器是会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类对美的标准从广义上说是有个人偏好的,当算法专家将某一种美的定义作为标准让机器去学习时,机器就倾向于这种定义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当机器长期为人们推荐它认为的医疗美容方案,人工智能系统的用户审美体系也会受到一定影响。”(记者 马爱平)

责任编辑: 赵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