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 黄柱 吴青朋 王奇峰 特约记者 童金健 通讯员 但唐静
掌上咸宁报道
10月14日,由湖北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的第三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品牌培育创新大赛在恩施州落幕。经过市州初选、品牌培育实训营、半决赛、决赛环节,我市9个地理标志获奖。其中,赤壁青砖茶荣获地理标志金奖。
赤壁青砖茶最早在宋代景德年间有文字记载,最晚起源于1006年,是现代砖茶的鼻祖。赤壁青砖经过揉捻、晒制、蒸青等10多道工序72道工艺,多次发酵,高温蒸煮,在100吨以上的压力下压制而成,是目前全世界紧压茶程度最强陈化效果最好的黑茶品种,工序独特、极耐贮藏、特色鲜明。目前,赤壁市已开发出袋泡茶、巧克力砖茶、速溶茶、功能茶等100多个品种。
此外,咸宁桂花、崇阳黄精、通山麻饼、赤壁猕猴桃、崇阳白茶、崇阳香榧、通山香榧、通山油茶等8个地理标志获优秀奖——
咸宁桂花
咸宁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桂花之乡”,古树分布、种植面积、品种数量、鲜花品质、鲜花产量均国内领先,桂花文化底蕴深厚。咸宁桂花资源丰富,全市有百年以上古桂花树2000余株,占全国古桂数量的90%以上,树龄50年以上的桂花树1万多株。
崇阳黄精
黄精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功效,还可以调节血糖。随着蒸晒次数增多,颜色越来越深,药性越来越好。崇阳黄精是全县重点培育的中药材产业,可谓是脱贫的大功臣之一。截至2020年9月,崇阳县中药材推广种植3.39万亩,遍及9个乡镇,年产值2.4亿元,6000多贫困户通过中药材产业脱贫增收。
通山麻饼
据《通山县志》载,大畈镇是通山麻饼发源地,故统称“大畈麻饼”,其生产历史最早溯源于明末清初,距今有370多年。制作大畈麻饼共有18道工序,因其香甜清脆、味纯独特,一直传承至今。
赤壁猕猴桃
赤壁市是中华猕猴桃的主要原产地之一,自1980年从新西兰引进“海沃德”猕猴桃进行大规模商业栽培以来,已有近40年的栽培历史,享有“全国猕猴桃良种繁育中心”“中国猕猴桃之乡”等荣誉称号。目前,赤壁已有猕猴桃种植基地面积6.2万亩,年产量超过10万吨。
崇阳白茶
崇阳是长江流域以南茶叶种植适宜区,为幕阜山名优绿茶和边销茶主产区。2017年获“全国采茶重点县”。崇阳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2-5倍,其营养价值更高。
崇阳香榧、通山香榧
香榧属乔木,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香榧果的价格一直为我国坚果之首,2007-2011年为120-150元/斤,近年来也是稳中有升,被誉为“摇钱树”。在浙江诸暨一带流传着“一年种榧收千年,一代种榧百代享”的农谚。目前,崇阳香榧种植基地已发展到万亩规模。除香榧坚果生产外,已将香榧酒、香榧油、香榧面膜等纳入产业规划,计划打造一条具有崇阳特色的香榧产业链。
通山油茶
茶油、茶油籽、洁面膏……在通山,小小的油茶果被充分挖掘,可谓全身都是“宝”。油茶籽压榨出的茶油,作为高品质食用油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初榨之后,茶籽饼粕可应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油茶基地可开发乡村旅游,发挥生态的经济效益。
此次比赛是湖北省地理标志工作成果和地理标志独特魅力的集中展现,充分展示了湖北地理标志品牌形象。据了解,湖北省知识产权局自2019年起在全国率先以“地理标志”为题举办赛会活动。目前,赛会活动已举办三届,累计325个项目借赛会东风、积极开拓市场,越来越为国内外消费者熟知、喜爱。
责编:张欢
编审:向东宁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文/一湖
千载论词,宋代最盛,但若往前追溯,可追至诗仙李白为宗,别不信,先来看看李白的这首词《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词牌名《忆秦娥》也是源于此,又名《秦楼月》、《碧云深》,后来这个词牌比较有名的词作如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回头看李白的这首《忆秦娥》,是伤今怀古之词,上阕以箫声呜咽伤别,下阕以汉家陵阙伤逝,兴衰之感贯穿其中,气势动人心魄,非太白不可为也。
其实李白也的确是音乐填词高手,不然怎么能在酒醉之后还能一口气填出三首《清平调》?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现场制作,一气呵成,还如此精巧美妙,令在场的著名音乐人李龟年为之叹服,博得通晓音律的梨园弟子之祖唐玄宗的大赞。
李白这三章清平调词,是七言乐府诗体,“清平调”为唐大曲名,后用为词牌,也称“清平词”、“清平调引”等,宋代苏轼也曾作《清平调引三首》: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苏轼这三首清平调引,因与陌上花民谣有关,所以后人也称为《陌上花》。
顺便提一句,大家比较熟悉的“清平乐”,与“清平调”虽然一字之差,但并不是一回事,“清平乐”也是唐教坊曲名,后来成为词牌名,与“清平调”曲调、格律均不同。
说回李白,从他所流传下来的诗作可以看出,有很大一部分是乐府诗,即带有音乐性质的诗体,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歌词。能入乐演唱的韵文后来也会被称作“乐府”,比如苏轼曾有词集就叫《东坡乐府》,因此唐宋词也被看作是乐府诗歌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李白非常擅长做乐府的《杂曲歌辞》,写得都既有风度又淋漓尽致,充满张力与美感,如这首《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把刻骨相思的情感也写得如此气势恢宏,这就是李白,也只有李白。《长相思》后来发展成词牌小令,双调三十六个字,李煜、白居易、纳兰性德都有代表作。譬如李煜的《长相思》,是幽怨的美: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再说回李白,他还作过一首更为著名的词《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就是李白,写小情小怨也是气度不凡,起头就是一幅高远辽阔的图景:放眼望去,平原远处丛丛树林之上,交织着层层轻薄迷蒙的暮烟,清冷微寒之中,那一带苍翠起伏的山峦,呈现一片碧玉之色,那青绿得啊简直叫人心醉而伤(美哭)——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暮山之青,真乃妙语天成,到了极致。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轻轻就带出了看景人的愁绪,特别是一个“暝”字,黄昏时分,正是百鸟归巢、牛羊归圈的时候,最使人有思念之意。《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远思时分就有:“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玉阶,当然不是真的玉做的阶梯,但无论写什么,李白的用词总是那么美,却又恰到好处,带出了清冷的触感。这玉阶之上,立着的是一个孤单的人儿,或许是游子,思念着家乡和远方的佳人;或许是思妇,想念着远方尚未归来的良人。这种表达既可以是游思,也可以是闺怨,手法非常高明,仿佛是一体两面的“双面绣”,而深情尽在其中。
“长亭更短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离情别绪,看似很平静的一句,却有着别离途中的流动之感。庾信曾在《哀江南赋》中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可知古时驿道边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汉代刘熙《释名》卷五),是建在路边供来往行人休息歇脚的亭舍,也是相送相别引人情思之所。
一首好词,就像是一块完整的美玉,须得整块捧在手上细细摩挲、品味、感受,不适于过多诠释,因为没有语言可去替代,弄得不好反而像切割了韵味,稀释了美感,这首词就如是。
南宋黄昇(花庵词客)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言:“李白《忆秦娥》、《菩萨蛮》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李白不仅是诗仙,也是词祖,就问你服不服?
不管你服不服,我是服了,少年时期从一开始接触唐宋词,所看的词籍基本都是李白这两首词打头阵,与他诗的味道一脉相承。但也有人不服,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称《忆秦娥·箫声咽》非李白所作,理由是《李太白全集》并无此词。这首词是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为李白之作,因此质疑者认为是晚唐五代词人所作,后被误归于李白名下。
这是业内存疑,历来聚讼不决,暂且不论。另一首《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现代研究学者经考察印证,也普遍认同李白所作。
隔着千年时光,许多事也似隔着云雾般“烟如织”了。李白只管潇洒留下诗词曲赋,款款踏歌而去,成为千古绝唱,引发后人多少深思,谓之“百代词祖”,亦不为过。你怎么看?
-作者-
一湖,一个热爱诗词的简单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