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叁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52期,原文标题《张立宪和他的<读库>十四年》,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
读库关于“把您的书房变为读库库房”的活动说明
“真正见多识广的人,不是船员不是空中小姐,也不是专业的旅行家,而是沉静、充满好奇心的宽阔阅读者。”
是一本特别特别特别精美的笔记本。有读者这样形容它:
最经典的一期是艳照门事件后一年,陈志云采访了阿娇。陈一边吃,一边问出了最犀利的问题。这种力度,内地谈话综艺恐怕永远难以企及了。
这,又是一个长达十五年的故事了。
我最感到震撼的是这一条:“终结经济稀缺性,将人类从无聊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经济稀缺性被终结,现在的商业文明、人们的生活动力和乐趣,可能要被完全重写。
原价643元,这次赶上十点特惠价只需386元!节省二百余元,还包邮。
一顿饭,一个鸡头,吃出这么多内涵。
过去写稿子,王小峰经常感到焦虑,总怕写不好。但到了2010年,他已经没有动力写了,写稿完全是出于责任。“因为我必须让主编早上七点钟打开邮箱的时候看到稿子。再后来,我根本不想写了。一个采访,整理完录音,能拖上一个月才动笔。”
这些隐身于书背后的人,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标点符号的学问。
第六次搬迁
11月4日,《读库》在网上发布《来自读库的求助》一文,称因不可抗拒的因素,目前位于北京郊区的《读库》库房面临搬迁。为顺利完成腾挪转移并筹得一笔搬迁资金,希望读者将自己的书房变成《读库》的库房。这是张立宪面临的第六次库房搬迁。2006年刚创立《读库》时,家就是仓库,后来有了正式的库房,几次易址,从叁环外一路到六环外。这一次,长途跋涉离开北京。
即使已经做好心理准备,过于汹涌的支持者还是超出张立宪的预期,当天中午12点多,张立宪只好补发一篇说明,调侃这次的库房搬迁难度系数“仅列第六”,请大家按需购买。并拒绝接受直接捐款和借款。这样的热情张立宪经历过不止一次。2008年,四川地震,《读库》发起捐助,一时间几十万元善款在没有任何第叁方监督的情况下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张立宪的个人账户,甚至惊动警方上门调查。2012年北京“7·21”大水淹没《读库》的一个仓库,读者和朋友也像这次一样,主动发来问候。
样刊之后,2006年初,第一期《读库》正式上线,在这期杂志中,《非着名相声演员郭德纲》是由作家东东枪操作半年,和郭德纲对谈十几个小时,采遍他周围人物后写就的成果。操作这个选题时,郭德纲的相声还只限于小范围流传。待到文章刊出,此人已经红到发紫,东东枪的文章珍贵地呈现了他出名前的一些采访状态。
第一期《读库》印制1.2万本。
刚开始,张立宪还是希望做传统的分销模式,让大家乐意去书店、当当网、卓越网买。第一期《读库》出来后,更大比例的销售在其他渠道完成。然而很快传统销售模式的弊端出现,渠道商会压货款,导致书卖出去,钱收不回来。张立宪还为此打过官司。再加上电商打折造成价格溷乱,最后卖不了的书退回来造成较大损耗,张立宪萌生了退出传统图书渠道的想法。
2008年,张立宪开通淘宝店铺和支付宝账户。那是2月的某一天,他一边上传宝贝就一边有人在下单了。“客流很自然地在网店聚拢,我就知道这个趋势已经存在。”此后,《读库》开始尝试双轨制,一部分书籍绕开渠道商直接卖给读者。2012年,张立宪拿《读库》出版的一本小诗集做直销试验。诗集出自一位不知名年轻诗人之手,两年过去,共卖掉1.2万本。销量超过传统渠道上的同等同类书籍。又用几年时间,张立宪收回所有的供货渠道,选择把书直接卖给读者。“那时候《读库》也比较小,产品也少,对它的销售预期也没有那么大,所以就比较好转身、好调头,业务模块比较好建立。”张立宪说。
张立宪生于1968年,经历过典型的“六八式”成长,是所谓“生于60年代,在80年代经历青春,在90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那些青春飞扬、嗜书如命的岁月被张立宪写在自己的《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一书中。他犹记得,认字是从一本叫《民兵训练手册》的读物开始,第一页是“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上小学时,父亲会在新带回来的连环画上为他标注不认识的字的拼音。
1987年,他踏入大学校门,第一件事就是制订雄心勃勃的成才计划——通读《鲁迅全集》(后来由于计划过于艰巨,并没有执行下去)。毕业后回石家庄工作,饭后和朋友们一人一大桶可乐,悠闲快乐地聚众读书。90年代,中华书局20册一套的《资治通鉴》是58.2元,精装的《剑桥中国史》100多元,《中国人史纲》两本一套8.45元,两本《伊加利亚旅行记》3元。涨工资后最开心的事就是可以去书店把它们全抱回来。1997年他和太太一起去北京漂泊,住过地下室、合租屋、朋友办公室,那段时间,张立宪时常感到自己像玩具风筝在空中飘来飘去。2000年,将老家所有的书装在60个超级大纸箱里运来北京的家时,张立宪感到“书来了,家才家”。
有些已经在做。不久前,《读库》推出一套“医学大神”系列文库本,90多万字,14本,讲述14位为人类医学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去年,《读库》推出一套有关建筑史的书,作者说要写20年。“只要死神没有追上我,《读库》还活着,就做下去。”张立宪说。有些开始于更早之前。2006年,《读库》刚成立不久,张立宪就开始张罗京剧名家张火丁的摄影集。2010年,第一本摄影集《青衣张火丁》问世,此后至今,近10年,拍摄仍在继续。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青春崇拜:2019年度生活方式》,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